当前位置:首页 > 网红资讯 > 正文内容

223分上岸复旦的网红“迅猛龙”回应“考研是炒作”质疑:这方法太笨且风险高

今年4月,拥有600万粉丝的网红“迅猛龙特雷莎”被复旦大学拟录取为研究生,笔试223分,面试85分,总成绩79.67分,复试院系为管理学院。

该消息迅速引发全网热议,从颜值主播到上岸复旦MBA,一些网友表示祝贺与敬佩,也有网友质疑其考研目的是为炒作。

近日,据大象新闻报道,“迅猛龙”在接受采访时回应“考研是炒作”质疑,直言“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可以,用这方法炒作太笨、风险太高”。

“迅猛龙”表示:努力考研是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,“我觉得老天爷给了你机会,如果不去拼一拼,是真的很可惜,我不想在10年之后回头看,会因为自己没有再继续往前而后悔。”

“迅猛龙”认为主播这份职业在为用户带来陪伴、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,其实是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以及个人输出的,因此考研对她来说,是一种输入和成长,可以充实自己。

据悉,在准备考研的日子里,“迅猛龙”每天学习10多个小时,焦虑得天天哭,哭完了还得继续做题。

“容颜终会老去,只要有努力向前的心,就会拥有最持久的魅力。”“迅猛龙”说。

据此前报道,网红“迅猛龙”曾在直播中分享了自己停播3个月考复旦MBA的笔试成绩,管综140分、英语二83分,总分223分,考的是专硕,非全日制MBA(工商管理硕士)。

4月23日晚,复旦公布2025入学复旦管院MBA、EMBA、MPAcc项目拟录取考情分析,有网友发现,其中就有“迅猛龙”许锴蓥。

随后,话题“迅猛龙考上复旦了”迅速登上热搜。

有网友私信“迅猛龙”表示祝贺,对方回复:“谢谢你!”

还有网友在直播时询问“迅猛龙”是否拟录取,对方疯狂点头。

据介绍,“迅猛龙”目前在抖音上拥有超600万粉丝,因长相艳丽、声音甜美走红,被网友称为“厦门林志玲”。此前,她在直播中表示,为了专心备战考研,她停播了三个月,期间关闭了所有商务合作通道,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。

来源:九派新闻综合大象新闻、封面新闻、复旦求是、中国蓝新闻、向阳视频、海报新闻、微言教育等


分享给朋友:

“223分上岸复旦的网红“迅猛龙”回应“考研是炒作”质疑:这方法太笨且风险高 ” 的相关文章

被央视官媒打码的网红李美越错在哪里?

被央视官媒打码的网红李美越错在哪里?

近日,拥有750万粉丝的网红李美越因在跨国直播中的不当言行引发众怒。作为外籍主播"甲亢哥"的中文翻译,他在直播中连续出现严重失误:将理发师善意的造型建议曲解为"嫌弃脏辫",把热情互动的粉丝称作"非正常人",甚至用贬义词汇形容中国女性。这场本...

四川芬达" 对着镜头鞠躬向世界之名歌手坤哥道歉

四川芬达" 对着镜头鞠躬向世界之名歌手坤哥道歉

当网红 "四川芬达" 对着镜头鞠躬道歉时,这场持续数月的模仿争议终于迎来戏剧性转折。从最初引发全网关注的 "杨坤模仿秀",到被正主起诉后的强硬回应,再到如今诚恳致歉更名,这场看似娱乐化的网络事件,实则折射出数字时代内容创作与人格权益的深层博弈。模仿秀的走红始于...

网红“猫一杯”案,今日开庭,曾编造“秦朗巴黎丢作业”虚假视频

网红“猫一杯”案,今日开庭,曾编造“秦朗巴黎丢作业”虚假视频

近日,因曾发布“秦朗巴黎丢作业”虚假视频而被全网封号的网红“猫一杯”,再次因涉诉信息登上热搜,引发网友关注。根据公开信息,“猫一杯”(本名徐某艺)及其背后的杭州瑟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,因服务合同纠纷被上海黑芒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起诉,案件已由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,并排期于4月18日开庭审理。据法院...

“网红”为争流量线下约架 警方打掉网络“软暴力”团伙

“网红”为争流量线下约架 警方打掉网络“软暴力”团伙

网络世界里流量成了不少人眼中的“香饽饽”。可谁能想到,一场因“流量之争”引发的闹剧,竟从线上骂战演变成了线下冲突。在湖北省崇阳县,网红谭某为巩固自己的“网络地位”,竟做出一系列令人咋舌的举动,那些沾满戾气的直播间“狂欢”,最终让他把自己送进了法律的牢笼。骂战骤起:直播间里“火药桶”被点燃2025年6...

在泰网红自曝被拐曾遭性侵:多次自杀没成功

在泰网红自曝被拐曾遭性侵:多次自杀没成功

近日,在泰网红“豆腐妹妹”发布视频称,自己是一名被拐儿童。在豆腐妹妹的零星记忆中,她有一个哥哥、两个姐姐,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。直到有一天,父亲突然带她到了一个新城市,与另外一个女人一起生活。被拐卖的时候,豆腐妹妹只有四五岁。豆腐妹妹先是被送往养父的三姐姐家中,她称之为“三姑姑”,随后又被送往养父家里...

部分“网红医生”假借科普名义敛财,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加大整治力度

部分“网红医生”假借科普名义敛财,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加大整治力度

当前,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,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。但是有的“网红医生”把医疗科普当做牟利工具,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,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、线上问诊、线下引流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;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、虚构病例、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、敛财牟利。国家卫生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看不清,换一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